< >

媒体聚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绍兴日报10月9日:关于文明起源以及科学和人文

发布日期:2024-10-09    来源部门:     点击次数:

 

  编者的话:近日,绍兴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走进中国竞彩网“风则江大讲堂”,带来一场“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竞彩网。在互动环节中,葛教授回答了听众提出的关于浙东运河与绍兴的历史渊源、绍兴的历史地位、考古成就等等,现场反响热烈。本版摘取了葛教授讲座中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以飨读者。

 

  葛剑雄 口述 孙荷琴 整理

  本文从中国的历史、中国概念的来历、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早期黄河流域的优势,黄河、长江交相辉映等多个方面,生动讲述了中华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来历和中华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感受5000年的文明源远流长,从而更深一步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了解中国历史复原、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国”这个名称的由来

  上世纪60年代在陕西宝鸡的陈仓区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考古学家把它命名为“何尊”,这是为了纪念当时何氏家族一个重大事件而专门铸造的。尊是当时用来放酒的一个器皿。这件青铜器最宝贵之处在于上面的一篇铭文,100多字的铭文中出现了“宅兹中国”这四个字,这是截至目前我们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两个字的实物。根据青铜器上的“铭文”,我们判断这尊青铜器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文字里面有不少是象形文字,它根据事物的形状或者特点,抽象出一些符号来形成文字。

  “中”是怎么演变而来的?我们知道那个时代信息传递非常困难,处于平原地带的商朝人专门做了一面大旗,把它作为集合的一个信号。看到旗帜,大家就会集合过来。由于旗杆是一个点,所以集合的时候大家都围绕在它周围。时间一长,这面旗帜就产生了新的含义,名词就变成了形容词,“中”就产生了中心、中央的意思。

  “國”的中间有个椭圆形,这个表示人。一口就是一个人,人口就是这个意思。下面有一横,这表示一片土地。因为人无论是生活、生产都离不开这一片土地。因为这片土地很重要,所以要有人拿着长柄武器来守卫,所以这是一个戈。这样他还觉得不够安全,所以周围要用围墙围起来,这个就是“國”。现在的“国”是简化了的。

  这样的国当时非常多,所以古书里有个名词叫万国。大禹在涂山召集诸侯聚会,就有万国的表述。当然,这个“万”不是确切的数量词,只是表示非常多。到春秋时期,有名有姓的国还有1000多个。那么这些国是不是都有资格叫“中国”呢?没有,“王都,天下之中”,只有万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才可以叫“中国”。

  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慢慢消解,各诸侯先后称霸,强大的诸侯国通过武力兼并,所以国的数量减少了,而国的范围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候,主要的国只剩下7个,那就是秦、楚、齐、燕、韩、赵、魏,还有若干个很小的、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附庸小国,加在一起不满20个,于是一些诸侯国就把自己的首都称为“中国”。所以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概念已经从原来周天子的首都变成了诸侯国的首都,甚至把自己整个统治区都叫“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他认为自己统治的地方就是中国,中国因此扩大到整个统治区域。从秦朝到清朝,每个朝代都把自己统治的范围,特别是其中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都称之为中国。

  清朝正式的国号是大清国,同时也称中国,但中国还不是它的正式名称。清朝时,中国的范围有时候包括它统治的全部疆域,有时候它又只是指设立行政区的范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才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正式名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中国”。

  所以,至少经历了3000年的时间,“中国”从一个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城,演变为我们这个国家的名称。

  中华民族的来历和演变

  中华民族的主体称之为“华夏”。“华夏”这个名称怎么来的?5000多年前散居各地的部落,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结成部落联盟,其中一支较大的部落联盟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在夏朝数百年的聚居,形成了部族集合体——诸夏。到了商朝时期,他们继续叫自己“诸夏”。虽然外来人员征服了夏,但主要人口还是夏人,所以在商朝时期,他们还自称夏、诸夏。到了周朝时期也是如此,各地的基本人口还是原有的,统治者实行分封制,所以在周朝时期,大家称自己为“夏人”。

  “华”其实就是“花”,“花”就是现在鲜花的花,“花”引申出来指像花一样美丽。所以当时赞扬夏人的服饰、举止像花一样美。

  “华”是形容“夏”的,就像我们今天在中国前面加美丽,意思是“夏”像花一样美丽,这就是“华夏”名称的由来。本来“华”是修辞夏的,但是一旦“华夏”这个名称产生后就简称了,这个简称往往用前面一个字,简称“华”,虽然仍有简称“夏”的,但后来简称“华”的多了,所以华夏往往简称为“华”。

  后来为什么又出现了“中华”这个名称呢?“中华”的意思指中原的华夏。

  东汉以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包括西北方的),他们逐步南迁至汉族的华夏地区,并逐步与华夏融合,通婚、改姓,并以华夏自居。如匈奴、鲜卑、乌桓(丸)、羯、氐、羌、突厥、粟特、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满等纷纷融入华夏。此外,华夏也南迁融合三苗、百越、蛮、夷等。

  为了区别于这些原来由其他民族、少数民族转化成的华夏,这些原来的华夏为突出他们是中原的华夏,于是产生了“中华”这个名称。

  同样,“中华”这个名称产生后,又产生了简称,有的称“中”,有的称“华”,不过还是称“华”的比较多。

  为什么华夏始终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为什么华夏的人口会发展得越来越多?为什么今天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当然有地理条件的因素,因为华夏居住、生活、生产的地方的确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相对地理条件最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最早的夏、商、周开始,夏人形成华夏,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

  汉族加上其他55个少数民族,总共56个民族,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并不是只有一个民族,大家注意,而是56个民族,一个民族共同体,民族大家庭。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我们找寻中华文明。通过考古证实,5800年前,黄河流域(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长江中下游(浙江余杭良渚)、西辽河流域(辽宁牛河梁)出现文明起源迹象,5300年前开始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3800年前,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河南偃师二里头),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简单地讲,文明的曙光出现在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还有其他地方。

  但不是所有的文明都能延续下来。比如良渚文化就突然中断了,没有传下来。什么原因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办法给出完整的解释,但基本的意见是自然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因为中国在6000年前处于一个比较温暖的阶段。根据竺可桢的推测,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摄氏度,到4000年前气温降低,所以那个时候出现过一系列重大的、当时人类很难抗拒的自然灾害。陈桥驿先生认为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高,把良渚文化淹没了。

  为什么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这一带文明没有中断而且成为一个中华文明的核心?本人认为首要的还是当时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此外,我们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比如说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一些青铜器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了中华文明之中,并被改造出崭新的面孔。广泛吸收外来文明,这恰恰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优势。

  5000年文明不等于我们有5000年的文字。到底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多长?现在经过这一次探源工程研究得出结论:我们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我们最早的历史就是用甲骨文记载的3800年历史。

  当然这个结论也有不少人质疑,他们觉得甲骨文已经很成熟,而且文字已经那么多,现在能够解读的有1500多字,不能解读的文字更多,难道这个文字是突然出现的吗?它的前身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大的疑问,但现在还没有找到证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所以现在这个界定指的就是甲骨文3800年,我们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也是3800年。

  黄河长江交相辉映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方面肯定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存在,同时也把基本的脉络告诉我们,为什么其他地方的文明没有延续下来,而黄河流域一以贯之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并且成为核心以后再扩散到各地,那就是早期黄河流域的优势。

  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土壤疏松,而且缺少原始森林和茂密的植被,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前提下,这些平原比较容易被开发成农田。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2摄氏度,农业生产几乎不需要人工灌溉,天然降水就可以满足作物生长条件。所以早期黄土高原很有优势,平原又很大,很容易从这里开发扩展下去,行政管理成本也很低,不需要翻山越岭。它跟关中盆地之间虽然有一些地理障碍,但有道路可以联系,是当时北半球最大的一片农业区。一些优秀知识分子产生了大一统的观念,认为这里适合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大一统”思想,跟这个有关。随后,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与地理条件,让中原地区成为核心并且辐射四方。以后,黄河流域气候、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发生变化,黄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衰落了。但我们很幸运,拥有两条世界级大河,黄河与长江,而且这两条河都处于温带,在社会变迁中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

  所以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合人类生存发展。当时长江流域气温太高,好多地方都像热带丛林一样,没有办法开发。但后来随着气温变低,黄河流域出现了寒冷干旱,长江流域则变得气温适宜。所以6000年前的气候对黄河流域更有利,而3000年以后则对长江流域更有利了。

  既然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已经改善,而且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文化,所以长江流域就发展起来了。这样,黄河、长江交相辉映,保证了我们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

  到了近代,由于外来文明、相对先进的文化主要通过海上传来,所以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长江始终是一条通航的黄金水道。沿着长江,长江边上的上海、南通、镇江、安庆、九江、汉口、宜昌、万州、重庆、宜宾等城市发展成为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这是沿江、沿海优势。但黄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所以黄河流域就失去了优势。

  长江、黄河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成为我们中华文明两个主要的治国之基础。一方面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中华民族适应了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本身的作用,这样保证了中华文明尽管经历过非常复杂、艰难的自然变化,包括很多天灾人祸,但是由于长江、黄河的交替发展,中华文明从核心地区扩大到整个国家。

  江浙一带的富庶、文人辈出与浙东运河形成的关系

  在古代最便利的运输手段就是水运,特别是顺流而下的水。中国很多河流主要是东西向的,水运就涉及到河流跟河流之间的沟通。

  浙东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有些河道不在一个平面上,它们之间该如何联系?为了沟通便利,有些是打通天然河道,有些是人工开凿河道,不同的平面则建立了闸、堰等水利设施,浙东运河逐步形成。为什么水运不走钱塘江?原因在于钱塘江潮水很大,在没有修海塘以前,经常海水倒灌,杭州城也经常受到威胁,所以浙东运河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水道,把宁波、绍兴、杭州联系了起来。

  宁波早期是个海港,但港口必须要有腹地,要接纳或输出货物,有了浙东运河,这一带就成为其腹地,可以把人流物流输送到宁波去。

  在古代,绍兴一直是政治中心。秦朝会稽郡治在苏州吴县,管的地方很大,从江苏南部一直到福建。东汉时分成两部分,北面是吴郡,中心还在吴县,南面会稽郡中心就是绍兴了。一直到北宋,人口、户口最多的地方就是越州(绍兴),发达程度超过杭州。

  浙东运河也影响了杭州。原来的县治在今灵隐这个地方,是个小县,后来搬到了钱塘江边上。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杭州可以连接到扬州、洛阳,有了便利的水运条件。杭州能成为中心,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县治从山里搬到平原,第二个是浙东运河把它与宁波连在一起,第三个是隋炀帝的江南运河与北方相连。杭州真正取代绍兴(越州)是在南宋定都临安后。赵构从北方先逃到建康(南京),再到绍兴,再到海上。后来赵构定都杭州,称其为“临安府”“行在所”,从此杭州取代绍兴成为这一带的中心。浙东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何看待“科学”和“人文”

  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科学,一类人文。例如历史学科,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的一些地理本身等有关情况,都是科学。科学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比如说秦始皇这个人到底有没有,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去世,虽然我们不一定查得清楚,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科学。人文部分是对秦始皇怎么评价,我喜欢还是不喜欢他。比如文学学科,文学史的部分是客观的,也是科学。杜甫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哪一年在哪里,这首诗在什么时间写的,这些就是科学的;对杜甫的诗怎么评价,这就是人文。

  科学,要讲事实、讲数据,有标准答案,要做实验。科学是能够检验的,能够重复的。科学需要有怀疑精神,不然社会如何进步?但人文你能怀疑吗?人文是价值观念,是信仰。我们对人文、传统文化、价值观、精神、信仰,这些不需要去怀疑,而是不断体验、实践与巩固。

  比如我们吃东西,如果只讲究科学,那么只要每天满足多少卡路里就行了,但我们还要追求菜肴的美味和丰盛。穿衣服也是,不是保暖、遮羞就可以了,还要追求衣服的样式、色彩,甚至追求名牌。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一个人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还要追求精神生活,尤其是富裕国家的老百姓。如果一个人一切都靠机器人、靠人工智能,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如果离开精神追求、离开价值观念、离开信仰,生命就毫无意义,注定失败。科学,我们讲究实证、讲究解决办法;人文则是要不断地体验与巩固。

    全文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c/column/202410/09/node_11.html

 

  • 党政管理机构
  • 纪检监察机构、群团组织
  • 教学机构
  • 教辅机构
  • 附属单位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竞彩网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